美麗新世界(Brave New World)

少於 1 分鐘閱讀

前言

之前在讀1984的時候,就已經打定主意要把反烏托邦三部曲讀完,而且當時讀1984的時候有點草率,連讀書心得也寫得異常的隨興(隨便?),讓我更想仔細地讀完這一本書。 突然之前的『東方快車謀殺案』與『美麗新世界』,兩本書圖書館一次都預約到了,看來我是沒辦法悠悠哉哉的花一整月的時間讀它了。

美麗新世界-封面

生產線

「如果一個人不必什麼都追求快樂,那會多好玩啊!」 - 穆斯塔法.蒙德

美麗新世界描述的未來世界非常美好,合群、一致、穩定,這三個標語是世界國的座右銘,而故事就從中倫敦孵育暨制約訓練中心開始。 在那裡,福特成了新世界的神祇,人類如同汽車產線一般被分類、標準化生產出來,依照希臘字母α(阿爾發)、β(貝塔)、γ(伽馬)、δ(戴爾他)、ε(艾普西隆),除了α、β保有獨特性,其餘的階級都被特殊的波康諾夫斯基程序複製成多胞胎。 大部分的人都被製造成不孕的人類,新生兒不再『出生』而是『脫瓶』,從還未脫瓶開始就開始制約反應訓練,較低階級的胚胎只有接受少量的養分、激素、氧氣,導致身材與智能都較為低弱。 脫瓶之後也不斷受到睡眠教育、以及許多殘酷的制約訓練,長大之後大家都如同圈養的動物一般,每個人都過得快樂滿足的生活,安逸於受制約的現狀而不會反抗。

柏拉圖的《理想國》中有個很有趣的『洞穴寓言』,大意是描述以前有一群奴隸族人住在洞穴裡,背對著洞口每天只能觀察外面光線照進來的影子,甚至相信這些影子才是真實的物體。 以後終於有一個智者接放了其中一個囚犯,他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影子形成的原因,可是當他回去洞穴時,族人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言論、甚至揚言要殺了他。 同樣的在美麗新世界中,每個階級都快樂的住在自己的洞穴裡,即便後來野蠻人約翰怎麼鼓吹自由,他們也無動於衷的相信著眼前的黑影。

愛與孤獨

「比外表的美貌更能持久,內心恢復青春的力量恢復得比色慾的衰退更快。」 - 約翰,出自《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》

書中的伯納德·馬克思由於育種的失誤,導致身材較正常α+族矮小,從小被排擠導致有些反社會的傾向; 赫姆霍茲·華生則是智慧超群,想要在藝術創作上自由發揮,此舉受到嚴厲的制止; 野蠻人約翰,是母親林達與孵育中主任意外產下的孩子,在母親發生意外後在野蠻人保留區裡長大。 由於母親完全沒有貞操觀念,導致一同被族人排擠,回到文明社會中也無法忍受價值觀的衝擊。 就如同約翰所說的,如果一個人是異類,那他就注定得承受孤獨。 他們都被自己所處的社會認定為是異類,他們不願忍受被制約的人生,與其選擇快樂他們更享有選擇不快樂的權利!

在書中描述的世界,〝愛〞已經是一個不必要的東西了,人們摒棄了父母、家庭觀念,愛情早已蕩然無存,只退化到最原始的雜交。 書中最有趣的是當約翰遇見列寧娜·克勞恩的時候,約翰一見鍾情並且自比為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他想要更加證明自己有能力去愛她。 列寧娜對約翰也有難以言喻的情愫,但是由於受到從小的制約訓練以及社會文化的薰陶,她直接對約翰線上她的肉體。 這個舉動反而讓約翰失望透頂,他心目中理想的愛情已經毀滅,肉體的歡愉是如此的廉價,他的心愛對象不過與刀俎上肉塊無異。

文化衝突

「喔,美麗新世界,有這樣的人在裡面!我們馬上動身吧。」 - 約翰,出自《暴風雨》

「的確。真正的快樂跟過度彌補不幸相比總是顯得很卑劣,而且當然,穩定性完全不若不穩定那麼引人注目,而且心滿意足這件事也沒有對抗厄運的那種魅力,毫無跟誘惑掙扎的獨具一格性質,也欠缺被激情或質疑淹沒的致命危機。快樂永遠不是偉大的事。」 - 穆斯塔法.蒙德

書中段很大篇幅是在描述伯納德與列寧娜到南美野蠻人保留區,在那裡遇見失蹤多年的琳達、與他的兒子約翰。 兩種不同文化的衝突,世界國的『文明、美好、制約、反智』相較於野蠻人保留區的『野蠻、醜陋、自由、信仰』,很難抉擇哪一邊才是正確的。 帶著琳達與約翰回到文明社會的伯納德,由於有野蠻人這個奇貨可居,非常諷刺的從他平常被排擠的常態變成現在被眾人擁戴。 而自信心膨脹的他,到處邀約各大官員來一睹〝野蠻人〞,還寫了一份學術報告給統治者穆斯塔法.蒙德,表達他對社會統治的看法。

『賽普勒斯實驗』是書中提到一個虛構的社會實驗,描述政府強制遷移了賽普勒斯島的居民,將兩萬兩千名α族人遷居於此,將整座島的控制權交給它們。 但是全部的人都不事生產,上位者捍衛他們的地位、下為者則想要篡奪上位者的權力,最後終究爆發了死傷超過一萬九千人的內戰。 殘存的居民請求管理者恢復原本的政府,唯一的純α族社會以失敗告終。 雖然這只是一個虛構的社會實驗,但是想要表達的理念非常明確,就是統治者總是在想辦法讓被奴役的人能夠樂於自己被奴役的現狀。 現今的社會不也如此嗎?即便貧富差距一再擴大,那些掌有過多資源的1%,反而會更加鞏固自己α的地位,而不照顧社會鍊底層的人民。

人造上帝

穆斯塔法.蒙德打斷他「因為祂在不同的人眼裡會用不同的方式現身。在現代以前的時代,祂會化身為這些書裡描述的那個個體。如今…」 「祂如今會用什麼方式出現?」野蠻人問 「嗯,祂用缺席的形式出現;就像祂不曾存在過」

在新世界中,人們斷絕了所有感情的牽掛,沒有了愛情、親情、信仰、自由,只剩下赤裸裸的慾望受到滿足,當情緒低落時則靠迷幻藥來得到慰藉。 書中有一個虛構的迷幻藥『索麻』,能讓使用者心情呈現無比的歡愉,赫胥黎先生或許早已預期到,未來社會中藥物濫用的情形非常嚴重,才會創造出這種藥物。 人們的信仰只剩下福特,所有的十字架都被削去的上端,被T字型的標誌取代,而他說過的話語都被奉為聖旨,更妙的是T型車問世的數百年後,人們竟然認為佛洛伊德與福特視同一個人。 有趣的是人類未曾間斷過造神的行為,駭人聽聞的天堂之門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警惕。 反觀台灣最近〝紫衣〞教派的新聞充斥版面,連館長都出來要創一個『覽教』來杜絕世間的邪惡根源,錢,把你的錢變成我的錢…真是感嘆館長,讚嘆館長呀!

「你最好的休息是睡眠,你常常召喚睡魔,但是對於和睡眠差不多的死亡,你又非常恐懼。死亡不會跟睡夢差上多少。長眠麼!也許還會做夢英里!祂的鏟子撞上一顆石頭:他把它撿起來。我們在死亡的睡夢中會做些什麼夢…?」 - 出自《哈姆雷特》

獨處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懼時,人們才會真正的面對內心的自我,並且開始追尋真理或信仰。 在書中後半段,統治者穆斯塔法.蒙德敘說起了這個社會運作的全貌,社會鼓吹消費享樂、群體行動不讓人有獨處的機會。 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,人們以激素來維持住年輕美貌,一直到了60歲的時候直接送到安養機構,讚安詳愉快充滿著美好事物與『索麻』的環境中歸西。 人們連死亡的真正面目都無從了解,又何嘗會對生命感到可貴呢?

小結

「這些人當然是渴求利益與榮耀的侵略者,但他們同時也是保守派,決心不濟代價的讓他們掌握的世界保持完整。但近三十年來已經沒有保守派的存在了,僅有右翼與左翼兩種國家主義極端份子。」 - 阿道斯·赫胥黎,1946年

小弟一直認為反烏托邦小說,其實是人類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所產生的,好比書中提到的基因工程、飛行火箭、迷幻藥、鼓勵消費、標準化生產,連作者後序中還提到可惜沒加入核分裂的想法。 除了對未來世界的描述架構完整,作者還對於古典文學、戲劇有很深入的研究,在對話中不時引用莎士比亞著名的戲劇內容,如果沒有註解的說明我這個小渣渣還真的聯想不到。 在現今社會裡,未來的科技又更加詭譎不定了,人工智慧、人口爆炸、環境變遷、核融合、太空探索,這些還只是眾多變數的冰山一角,這個時代的反烏托邦小說會呈現甚麼樣的面貌呢? 但是在科幻的外皮之下,社會人性的本質與反思往往才是小說最精采的部分,反烏托邦探討的主題終究會回到『人』這個議題上。

留言